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1 缺点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2024-07-13 05: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2018-09-28 08:35:47 286点赞 436收藏 242评论

2年前,我对于电动车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骑过的癞皮狗(LPG)上,而那些品质粗劣的电动车更是让我完全不愿意去尝试电瓶车这类交通工具。2016年4月小牛发布M1后,着实被惊艳到,把我对电动车的印象瞬间颠覆。M1发布后过了几个月入手了M1动力版,两年下来跑得不算多,但对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至今我依然认为小牛M系无愧于“最具设计感、最具品质感”这些评价。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上周准备去店里买个充电器,结果体验了M+后下手撸了台动力版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动力版是我认为最值得购买的版本,M如此,N也是▲动力版是我认为最值得购买的版本,M如此,N也是

一、外观

▲正脸M+和M1除了风挡样式外几乎没区别(M1圆形后视镜是后换的N系配件),从侧面和后面轻松区分▲正脸M+和M1除了风挡样式外几乎没区别(M1圆形后视镜是后换的N系配件),从侧面和后面轻松区分

▲坐垫材质的改变带来更大的摩擦力,坐姿更易稳定。后座扶手不仅大了不少且向后上方延伸飞起,给后座乘客提供更多“手位”▲坐垫材质的改变带来更大的摩擦力,坐姿更易稳定。后座扶手不仅大了不少且向后上方延伸飞起,给后座乘客提供更多“手位”

▲新增两点式撑脚,可以撑得更稳当些▲新增两点式撑脚,可以撑得更稳当些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M1标牌的简约风格▲相比而言,我更喜欢M1标牌的简约风格

二、1到+的改变

M+相较M1,对使用感受带来的改变主要集中在尺寸、制动、电池容量、减震器、日常便利性五大方面(程度依次降低),下面也依此序进行说明。

说句题外话,Tesla 车型代号来自SEXY这词,小牛现在几个系列能组啥词呢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NUM MUN UNM ……

1. 车身尺寸

▲M+几何尺寸的主要变化都集中在后半部。尺寸变了,腰身线条也变了▲M+几何尺寸的主要变化都集中在后半部。尺寸变了,腰身线条也变了

M+妥协掉了M1性感的侧面曲线,但这也为其他方面的变化改变提供了空间可能,所有其他改变几乎皆基于此。

坐高提高了约3cm,这对170+的用户带来了更舒服的骑姿,所谓90度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另外坐垫形状也有细微的变化,这些改变属于不体验无所谓,体验后就回不去那种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当然,对于身高往下的用户,也许带来的是麻烦(女王骑M+双脚踮地有点勉强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坐垫则至少长出10余cm,因不带人也无法体验。

2. 制动

▲M1后刹全系鼓刹,刹车手感有欠缺▲M1后刹全系鼓刹,刹车手感有欠缺

▲M+为动力版、PRO版配备了前后双碟刹,手感好了不少▲M+为动力版、PRO版配备了前后双碟刹,手感好了不少

顺便说下,鼓刹的绝对制动力不比碟刹弱,缺点是不够线性易抱死,受热衰减影响较大。抱死的后刹非常恐怖,M1有两次因为后轮抱死侧滑摔车。如果可能,增加个ABS,或把TC 甚至ESP等电子辅助下放过来就无敌了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3. 后减震器

设计师巧妙地将M1 的后减震进行了隐藏,无论是侧面还是后部都看不到减震器的存在。这也是M1优秀外形设计的一部分。但M1后减震器的舒适性一般,过减速带或者路面坑洼,跳动非常明显,属于偏硬偏运动的那种。更郁闷的是骑了1年后,后减震器出现了异响,去了几次小牛旗舰店都没能治本。

▲M+的后减震为套筒油阻尼式,不知和M1的弹簧油阻尼式有啥不同▲M+的后减震为套筒油阻尼式,不知和M1的弹簧油阻尼式有啥不同

M+的后减震器位置显著后移,带来更好的减震效果。如此一来虽然拉低些**,但增加的舒适性却是实实在在的,犹如从MINI Cooper 换成了BMW 3。

以上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M+变舒服了,可以更少去操心电量。如果作为通勤车,这无疑是积极的,但如果你是个操控控,这些改变也许会让人失望~

4. 电池容量/续航

M+各版本电池都在M1基础上往上升级,M1动力版的标配电池是26Ah,M+动力版升为31Ah,几乎是原来M1 PRO的容量。M+动力版对比M1 PRO,除了电机弱些(95NM vs 110NM)剩下就看价格咯(6699 vs 7299)。

▲全系电池升级,同规格普遍重不少~~~(上+下1)▲全系电池升级,同规格普遍重不少~~~(上+下1)

小牛每个系列的电池都单独规格,现在连M系两个型号也是两种电池。我认为主要是坐桶的改变让M1电池不再适用,只能一起要了电池的命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如果以后M系电池外形不再改变,说明坐桶设计已基本成熟固定。

▲接口不变,三围变化不大,单边的拎手改成了常规样式▲接口不变,三围变化不大,单边的拎手改成了常规样式

▲和车一样,都为了提高实用性而妥协了设计感,但多出5Ah够实在▲和车一样,都为了提高实用性而妥协了设计感,但多出5Ah够实在

▲配的充电器功率也水涨船高,现在动力版配5.2A▲配的充电器功率也水涨船高,现在动力版配5.2A

从家到单位单程大约12KM城市道路,驾驶风格也不算温柔。M1新车那会儿两个来回(2天)还能剩大约18%左右,现在10%不到。M+目前两个来回剩大约30%左右,两天一充妥妥的。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虽然电机都是Bosch的 95NM,M+动力版的极速到了48(解封后),而M1动力版在同个缓下坡开了几年都是45封顶。如果不是GPS误差造成,那这3km/h的差别不容忽略。

▲用个计算骑行功率和速度的算法对比,功率需求相差了20.2%之多▲用个计算骑行功率和速度的算法对比,功率需求相差了20.2%之多

除去电池的变化,可能V3版ECU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知是否如此,请斧正。

5. 日常便利性

M1坐桶是被吐槽最多的地方,放不下头盔也就算了,难理解的是连充电器都塞不进,只能放眼镜盒和抹布……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不知是自信电池续航还是电池重量,或兼而有之,M1坐桶里没设置充电口▲不知是自信电池续航还是电池重量,或兼而有之,M1坐桶里没设置充电口

▲M+坐桶做了些优化,增设了充电口,也能完美塞下充电器。这点小恩惠就让被M1折磨过的我感动不已……▲M+坐桶做了些优化,增设了充电口,也能完美塞下充电器。这点小恩惠就让被M1折磨过的我感动不已……

▲第一次在app里看到了充电界面▲第一次在app里看到了充电界面

▲直接撸了展车,这个坐垫套不知是不是随车标配。原来M1没有,遇到雨天虽然坐垫可以擦干,但是接缝处还是会让屁股湿掉▲直接撸了展车,这个坐垫套不知是不是随车标配。原来M1没有,遇到雨天虽然坐垫可以擦干,但是接缝处还是会让屁股湿掉

▲就是这湿股的接缝……▲就是这湿股的接缝……

▲把M+随车的杯架换成了使用率更高的挂钩,位置比M1的挂钩低些▲把M+随车的杯架换成了使用率更高的挂钩,位置比M1的挂钩低些

▲M+ 和 M1 脚踏位置比较,现在终于可以踏实踩稳了▲M+ 和 M1 脚踏位置比较,现在终于可以踏实踩稳了

▲M+仪表盘多了两只“小蜜蜂”▲M+仪表盘多了两只“小蜜蜂”

▲伸缩式边撑用处很大,也够漂亮,极赞!▲伸缩式边撑用处很大,也够漂亮,极赞!

另外,M+电门转把虽然和M1的硬件一样,但全段阻尼更强些,也能感受到调校的不同,前段响应比较温柔,不是M1那种非常直接的响应,在拥挤情况下控制更从容,无需切换到1档来避免一冲一冲。

三、美中不足

▲M+碟刹油管的走线、车身避让减震桶作出的折线,我认为都是设计的妥协▲M+碟刹油管的走线、车身避让减震桶作出的折线,我认为都是设计的妥协

▲M+和N1S一样取消了电子边撑,解决可靠性而非取消才是应有态度▲M+和N1S一样取消了电子边撑,解决可靠性而非取消才是应有态度

▲挂钩不够高带来袋子挂不实的麻烦,拎带也常松脱,袋子着在脚垫上,颠簸路面时里面东西也随着翻江倒海,强烈建议推出个增高版挂钩,再来3cm吧!▲挂钩不够高带来袋子挂不实的麻烦,拎带也常松脱,袋子着在脚垫上,颠簸路面时里面东西也随着翻江倒海,强烈建议推出个增高版挂钩,再来3cm吧!

▲建议杯架采用偏软的硅胶材质作为本体(高亮部分),只在和车身结合部分采用硬塑材质▲建议杯架采用偏软的硅胶材质作为本体(高亮部分),只在和车身结合部分采用硬塑材质

四、总结

M+对M1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改进,但这些本就是M系本应有的,是合理化但还够不上进化。可以算中期改款,或者叫迭代更新,我相信+就源于此。

如果你已经是M1的用户,升级M+不是一个特别划算的选择。如果你准备要再添台车,对品质的要求又远超对储物的要求,那M+绝对是非常棒的选择。

从1到+的改进,小牛M1、M+使用对比

下一台小牛,希望是革新而不是更新,M2再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